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归化城的娱乐业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      2016-04-25

   一个成熟的商业城市必须在诸多社会层面都有人管理。在归化城,不但生意方面的事情有人管,就连放假的商人们回不回老家探亲这样的事都有人管。那时候在归化做生意的大部分是山西籍的商人,山西人的字号一般定规是三年一休假,而有的商人乐不思蜀——要知道商贸繁荣的归化同时也是一个娱乐业十分发达的所在,各种剧种的演出长年不断。在平康里还有一条红灯街。于是有的商人在假期也滞留在这里不回家探亲。归化城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商人家属把自己的丈夫告到了官府,于是归化道台衙门就派专员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结果是官府派衙役把那些不守规矩的商人押解回故里与家人团聚。衙役的差旅费由被押解的商人负担。

  山西人当然最喜爱的是晋剧,因而晋剧在呼和浩特地区很火。但是晋剧进入呼和浩特地区以后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晋剧在山西形成,她从山西那样一个气候温暖湿润的地方,移植塞外这样一个干燥寒冷的草原,必然和植物的移植一样会发生许多变异。首先一点,晋剧在她的故乡本来就有的高亢、激越的特征更加突出了。尤其是在农村的野戏台演出,伴奏音乐也更加强烈粗犷。传统的伴奏乐器鼓板、梆子、二胡、二弦等,在演奏上更强烈急骤。唱腔上也在原有的高亢中渗入了一种粗野和豪放,力度弛紧。至于语言上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融入了某些蒙古语言的色彩。

  晋剧在进入呼和浩特地区以后受到藏传佛教音乐的影响很深,比如佛教中的喇嘛诵经伴奏音乐本来就与当地民间喜丧鼓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晋剧曲牌《五神佛》就是吸收了佛曲后加以改造而成的。另一类像《大救驾》《万年红》《借冠子》则是借用了当地二人台的旋律、调式。而二人台更是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交融产生的一个新的艺术形式。

  接着说归化城的繁华。不仅是饭馆、戏园子不能满足需求,戏班子也是供不应求。民谚这样唱道:“从南京到北京,红火不过归化城……”为什么?是因为繁荣的商业所带动的。作为一座成熟的商业城市,在繁荣的商业、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和饮食业刺激下,娱乐业迅速崛起。各类商社120多个,其中还没有包括绥远城的马王社和绥丰社。

  再来说说劫戏的故事。劫戏是一种游戏,我们刚才说了,很多社团不是都要唱戏,唱戏就要请戏班子么,可是没有那么多戏班子供他们选择。比如说,听说大同有一个名角,这些社团为了面子都要请名角,不能请一般的人,可名角是有限的,比如说打听到大同极盛班出来一个新唱红的八岁红,然后就拿上钱派上人去请人家,结果去了以后人家说已经签约了,一百天之内满了,你轮到一百天以后。可是不行啊,这边的戏台子已经搭起来了,酬神的日子就定了,怎么办?回来一报告,这个社团的社长说那不行啊,如果不能按时开锣唱戏交代不了,文请不行就武请。开上一辆轿子车,派上几个精干的小伙子,拿上刀,骑上好马,跑(闯字更贴切)到那里。人家名角正在唱戏呢,把戏台子给冲散了,然后把那个名角抢上装在轿子车里,轰隆隆的一晚上就跑回归化城。这个名角也不知道是干什么,反正就是把她拉回来,这边给她配戏的配角、锣鼓班子早就准备好了,她一来,给她重新化一下妆,上台就唱,唱三天完了,班主打听到是谁来把名角劫走的,跟踪追击来到这里。抢了名角的社团便好言相待,赔礼道歉,到饭馆里给人家洗尘压惊,然后给加倍的酬金再送回去。其实这就是一种特殊的游戏,特点是粗犷、野性、热情、豪气。

  在归化地方,还有一种游乐形式,就是玩走马,这是贵族、军官、富商的游戏。在小校场(现在的内蒙古医科大学),一架马鞍能值数万两白银。有将军鞍、掌柜鞍、公主鞍、小姐鞍。现在明清一条街上还有王姓老板,一架马鞍标价四十万人民币,还不卖,有价无市,只出租给电影电视剧组用。在他的店铺,马鞍挂的是琳琅满目。

【责任编辑:自由人】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