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300年风雨福徵寺

来源:凯风内蒙古 作者:张红亮      2016-03-15

  北梁素有“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之说。在巴氏家族第十代传承人巴建和看来,北梁发展的根要从福徵寺说起。福徵寺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当时包头嘎查的第一座寺庙,也是巴氏家族的家庙,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藏身民居间的福徵寺

  福徵寺坐落于原包头市回民中学南面,隐匿在众多平房中。在北梁未拆迁时,初次来这里的人,如果不是看到周围平房上写着福徵寺的指示符号,很难找到这所寺庙。

  福徵寺是藏式结构,分上下两层,主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过厅在院落中央,左右两侧有东西跨院。逢年过节时,巴氏家族就会到此聚会祭祀。往院落深处走,东面的一排房子是包头召革命纪念馆,在馆前有李裕智和巴增秀两位革命烈士的铜像。福徵寺留给人的感觉是一个集民族、宗教、红色文化于一身的地方。

  “如果要把这里每一个时期的故事都讲清楚,恐怕三天三夜都不够。”巴建和笑着说。如今,巴建和是包头福徵寺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巴建和的辈分是根据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份地契推算出来的。他从小对家族及寺庙的故事颇感兴趣,搜集了很多相关史料。

  巴建和住在福徵寺附近的东北门里2号。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每天很多小孩在大杂院里玩。“以前这里没有这么多房,就是一片草场,我们经常在那儿放风筝。旁边的转龙藏那时也是山清水秀。”巴建和说,他还记得每年的节庆活动时都能吃到手扒羊。

  西口文化开花结果

  谈及家族历史,巴建和流露出自豪的神情,他说:“在包头,人们经常说到走西口,可对于走西口的人怎么在这里安顿下来的,知道的人太少了,这和巴氏家族有着直接的关联。”

  自古以来,包头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丰美的水草,奠定了其北方交通要塞的地位,并渐渐形成繁荣的水旱码头和皮毛集散地。乾隆年间,走西口进入高潮阶段。作为老包头的“当家”,巴氏家族以蒙古族人质朴广阔的胸怀接纳了这些来此活命的汉族人。就这样,巴氏家族与这些走西口来的人形成了一种租赁关系。

  生活在包头的人们都熟悉一句话:“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但如果没有巴家人,也就没有复盛公。复盛公是包头最老的商号之一,它的创始者乔贵发是山西“走西口”来的移民,巴氏家族把土地以最低廉的价格租给他们。乔贵发租了巴氏家族位于西脑包的一块地皮得以收获第一桶金,复盛公此后才一天天繁华,生意红火,后又增设复盛西、复盛园。一时间,复字号的商铺占据了包头商业的半壁江山。这期间,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汉族人从中原涌入包头,集中居住在现在的东河区北梁、召梁一带,他们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劳动力,其中皮毛业、金融业发展最盛。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独特的风俗文化。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塞外草原碰撞,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西口文化。

  革命星火的庇佑地

  福徵寺院内有两三间平房,是曾经的包头工委旧址。旁边的一小片空地矗立着两尊半身人物雕像,一个是巴增秀,一个是李裕智。“巴增秀是我姑姑,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在一次转移中,她因早产导致失血过多,不幸牺牲。除了我的姑姑外,我的祖父巴文峻曾经与周恩来、马骏、韩麟符共同领导了天津五四运动,我伯伯巴增华也参加过抗日战争。”巴建和自豪地说。

  作为巴家的后人,巴建和对福徵寺风雨飘摇的那段历史视为珍宝。巴氏家族与内蒙古革命有着太多的联系,福徵寺不仅是巴氏家族这些革命先烈的成长之地,也是庇护无数革命先辈与敌人作斗争的地方。

  1925年春,包头第一个党组织———包头工委在福徵寺诞生,蒙古族共产党员李裕智任工委书记。从此,福徵寺便与草原儿女的革命活动紧紧联系在了一起:1929年中共西蒙特委成立后,福徵寺成为进步的蒙汉青年赴苏联学习的桥梁;王若飞、乌兰夫等革命同志常在福徵寺秘密联络,躲避特务追捕;后来,福徵寺成为党的秘密联络站,传递情报,开展工作。

  在文革期间,福徵寺被收归公有,直到1979年,福徵寺才由巴氏家族重新接手。为了更好地管理寺庙,巴家人成立了福徵寺管理委员会,巴建和是第八任管委会主任。2009年9月19日,由巴建和一手筹办的包头召革命纪念馆正式开馆。巴建和说:“我想将福徵寺的经历保存下来,让后人通过纪念馆了解包头的前世今生。”通过巴建和的不断努力,这座曾经的寺庙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寺庙有关的那些人

  云天才今年77岁,在北梁生活了50多年。云天才住在召拐街9号,离福徵寺非常近,每逢八月初一,他都要到寺庙里烧香。云天才是一位理发师,以前推着自行车走家串巷吆喝着理发。由于年轻时腿部落下残疾,只能上午出去半天,下午在家。“当时生活过得很困难,妻儿老小都得靠我,可我又挣不回多少钱。福徵寺的一个喇嘛看我挺可怜的,就腾出一间屋子让我开个家庭理发所,这样省得我到处跑。那位喇嘛的大恩大德我都没齿不忘。”云天才说。

  如今,围绕福徵寺居住的人们,很多都还是住着巴氏家族的房子。达力色开的小卖部就是巴氏家族的房子,她的丈夫是福徵寺里的喇嘛。谈起丈夫,达力色一脸无奈:“我嫁给他20多年,他一直守着福徵寺,几乎全靠我养活这个家。但是看到他这么虔诚,我只能支持他。”

  尽管北梁搬迁大势所趋,可对于福徵寺来说,这是一个重生的机会。巴建和说:“以后,福徵寺走的路线就是要服务群众、面向社会,让更多人走进福徵寺,了解它厚重的历史。这是市区内难得的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巴建和希望,福徵寺的北面可以扩建一个博物馆,把西口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都展现出来。福徵寺承载着北梁悠久的历史,它的保留对于北梁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责任编辑:彩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