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老街,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是一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兴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大召,门前西侧有一条横街,立了牌楼,名曰塞上老街。塞上老街全部建筑充分体现明清时期特点,被誉为老呼和浩特的旧影浓缩。道路两侧的古式房子,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塞上老街里有很多古玩、民俗、百货、土产商店,有老铜匠开的铺子,也有近年发展起来的民族工艺品店。
摄影/张珺楠
凝眸岁月无限意
历史上,旁人尚不知“青城”之雅,唯有塞外“归化”,而那时的塞上老街,已经伫立在归化城中千百年。
在这里,有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缩影的文物店、老字号,亦有呼和浩特市民族民俗缩影的文化艺术、地方特产、风味小吃。再回首,召庙巍巍,晨钟暮鼓;且凝眸,店铺林立,繁华如旧。游老街,你能追随历史人物的行踪;踏古道,你会听闻御马刨泉、御泉井、刘统勋私访归化城的美丽传说。踏上这古老的土地,你就能沿着先人的足迹,追溯塞上老街发展史,感受塞外召城迷人文化香。凝眸岁月,无限真意。
点滴真味话民俗
老街两侧,店铺与摊位鳞次栉比,绝不负商业街之盛名。来到内蒙古,民族风情怎会少?从蒙古刀、弓箭、银杯、木碗这样的精巧工艺,到皮夹子、皮拖鞋、藏银首饰这样的日常用品,再到风干牛肉、马奶酒这样的美味佳肴,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只是民俗味浓重的物件琳琅满目,仿佛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要说我觉得,在塞上老街,你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羊毛毡烙画。
摄影/刘运泽
摄影/张珺楠
采用蒙古族传统工艺制作的羊毛毡,结合烫烙工艺,辅以一只灵巧的烙铁,一块洁白的毛毡,几番挥毫泼墨,屡次精雕细琢,一幅完美的烙画便展现在你我眼前。毡画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品,但在现代不只是蒙古族的专用品,它已经凭借其精美的做工和丰富的寓意走进“寻常百姓家”。将其挂于室内不仅能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情,而且符合现代人“环保、健康、自然”的追求。总之,羊毛毡烙画,你值得拥有!
摄影/刘运泽
摄影/张珺楠
漫步老街,寻失落传统,拾真味民俗,点点滴滴。
欢畅一品烧麦香
塞上老街曲径通幽,一路且走且看,稍显疲倦,小径深处的烧麦店想来是个好去处。烧麦在呼和浩特市是随处可见的特色小吃,在旧城,在老街,亦如是。这里老字号林立:老绥元、德顺园、福馨园……在街角静静矗立,看似并不起眼,却承载着一方文化盛宴。
传统烧麦为肉馅,羊肉、大葱、生姜、胡油与盐,简单的几样食材与调味品,一经结合,便碰撞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味。葱要选用山东大葱,油是本地产的胡麻油,羊肉是内蒙古草原羊,面皮则是巴彦淖尔的雪花粉制成的为上。将肉馅包在烧麦皮里,留个小口,向内聚拢,手掌微颠,放入笼屉用大火蒸上七八分钟就大功告成了。
新出笼的烧麦摆上桌台,热气腾腾,皮薄馅嫩,轻轻咬下,齿颊留香。再啜一口砖茶,只觉糯软而不腻,香气直沁心脾。烧麦和砖茶是呼和浩特人标配,俗话说“二两烧麦顶一天”,所以千万别用吃饺子的量来类比烧麦。
除了烧麦本身对食客味蕾的刺激,烧麦馆的氛围也值得一提。不大的四方店面里总有形形色色的人在此驻足,或彼此高谈阔论,或与店主闲话家常,热闹欢愉,甚是惬意。烧麦混着砖茶的香气,袅袅升腾在人声鼎沸的店铺里,或许这便是生活中的凡俗烟火气,平淡之下尽显真意,丝丝缕缕。
呼和浩特城市里没有辽阔草原,也没有大漠孤烟,唯有老街驻守着这座城的光阴流变。我向你伸手,你可愿意随我漫步塞上老街,寻真味民俗、品烧麦盛宴,与旧城老街结下一段情缘?
原文链接:http://travel.nmgnews.com.cn/system/2018/06/01/012503123.shtml
【责任编辑: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