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祭拜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
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族民歌,更是使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
乌拉特草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
自古以来,乌拉特草原祭敖包的礼仪,大致为四种:血祭。据传蒙古族在游牧时代,各家所有的牲畜系天地所赐,因此,为了报答诸神的恩赐,蒙古族人宰杀牲畜,在敖包前供奉;酒祭。据传天地诸神不仅喜欢食肉,也喜欢饮酒喝奶子,故在祭祀时把酒或奶子洒在敖包供台前;火祭。蒙古族认为火可驱逐一切烦恼与邪恶,祭时牧民走近火堆(燃烧牛羊粪)边念着自家的姓氏,边投祭品于火中;玉祭。古代蒙古族有用玉做为供品的礼仪,因玉价值昂贵,现用宝珠或硬币、炒米代替。
如今,乌拉特草原上的传统祭祀主要有“三祭”。
一是祭火。乌拉特蒙古人认为火是神灵的化身,是纯洁的象征,又能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能把肉烤熟或煮熟成为美食。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乌拉特人都要把蒙古包打扫干净,摆上供品,请喇嘛念经,诵祭火词,举行祭火活动。
二是祭穆纳山,即今乌拉山。蒙古民族俗有对山神的崇拜,走到哪里都不忘祭名山大川,以祈求山神保佑,人畜平安。乌拉特部落迁徙至乌拉山一带后,很快选中了被视为神圣的祭祀目标,即乌拉山的最高峰大桦背。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到初七,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的札萨克诺颜都要带上大小官吏、贵族台吉、喇嘛僧侣和平民百姓,来乌拉山大桦背,三旗各选定位置,在初三、初五、初七分别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及相关活动。
三是祭敖包。祭敖包应当是由祭山神衍生出来的,因为敖包都建在山顶上,同样体现了蒙古族对山的崇拜。一般蒙古族集居的地方,1个旗要建13个大型敖包,1个最大的在中间,两边各6个小些的,称“十三敖包”,作为可供祭祀的敖包。乌拉特三旗迁来阴山南北草原后也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十三敖包”,但不在一座山上,也不在一个旗域内,而是分布在三旗各地,其中有6个大敖包在乌拉特后旗境内。
【责任编辑: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