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象棋同摔跤、赛马、射箭一样,是蒙古族传统那达慕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相传,长盛不衰。蒙古象棋源自古印度一种叫做“却图郎卡”的棋。“却图郎卡”由大象、战车、骑兵和步兵等四种棋子组成,公元7世纪传到波斯,叫作“沙特拉兹”。13世纪初,随着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波斯的“沙特拉兹”也传入到蒙古草原。15世纪末,“沙特拉兹”从波斯传入欧洲,并逐渐演变定型为现代国际象棋。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国际象棋“源于亚洲,兴于欧洲,至15世纪末进化为现制”。
明万历六年(1578年),蒙古俺答汗迎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到青海时,已有明确提到蒙古象棋的正式记载。清康熙年间徐兰所撰《出塞诗》之《塞上集唐六歌·蒙古棋》小序里也有关于蒙古象棋的描述。清朝初期的蒙古象棋与国际象棋确实是大同小异,棋盘由64格组成,棋子分红黑两色,每方各16子,也是6个兵种,每个兵种的棋子数量也与国际象棋相同。只是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不断融入草原文化元素,如:塔变成了“王”,炮变成了“帅”,象变成了“驼”,车变成了“杭盖”,兵变成了“乎”,等等。“沙特拉兹”移植到蒙古草原后,结合本民族传统生活习俗及文化特色,在棋子名称、走法、规则上加以改进和完善,并经过七百多年的演变,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具有鲜明蒙古草原文化特色的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与国际象棋的造型对比
羊骨象棋
铜质蒙古象棋
阜新一带寺庙喇嘛们玩的蒙古象棋有明显的佛塔造型
锡林郭勒青年制作的微型蒙古象棋
孩子们很喜欢下蒙古象棋,这是北京那达慕时孩子们在比赛
呼伦贝尔草原的牧民喜欢蒙古象棋
鄂尔多斯的蒙古象棋比赛
【责任编辑: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