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玛瑙手工艺品匠人赛娜

来源:阿拉善日报 作者:      2017-05-08

 

 

 

 

  木板、电钻、钳子、折尺……这些物件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满脸汗珠、沾满木屑的大叔,而巴彦浩特的玛瑙手工艺品匠人赛娜却完全打破了我们的想象。她的匠人之路,是从一张桌子,一颗颗石头,一根绳子开始的。

  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中这样写到,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功到自然成,最终“止于至善”。正如古大德云:“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发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赛娜是一位玛瑙手工艺品匠人,在巴彦浩特开了一家名叫“格子屋”的小店,和其他的“手艺人”一样,固执、缓慢、少量、劳作,却诠释了专注、技艺,以及对完美的追求,虽然入行不久,但正怀抱着一颗匠心,走在匠人的路途上。

  今年42岁的赛娜,真正开始做自己的玛瑙制品才短短5年。最早她热衷于收藏玛瑙制品,由喜欢到迷恋,最终自己动手,将玛瑙变成独特的工艺品。她说:“把自己的爱好变成自己的职业是件幸福的事。”

  走进赛娜的小店,各式各样的玛瑙制品琳琅满目。最里边是赛娜的工作室,长长的桌子挨着墙边,深绿色的桌布上印满小方格,是最好用的标尺。工具盒里整齐地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针线钉锤。与其他小店的商品不同,赛娜的成品很少有传统的成串儿的饰品,每件作品形态各异,不改变玛瑙的本身模样。“别看这些小石头个个奇形怪状,但有些甚至有上亿年的历史,每一个小小的玛瑙,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所以我并不想在外形上去过多得改变它,面对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品,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赛娜边做边聊。剪裁、打磨、黏合、缝线、抛光……在工作室里足足待了3个多小时,赛娜终于做出一只浅灰色的手链,准备交给客户。如果不说,你很难知道,这在赛娜的作品中属于用时较快的。

  赛娜随手拿了一个戒指,海螺里面镶嵌一颗玛瑙,再以银链作为指环儿的戒指。据她介绍,这枚戒指将近用时两个多月,因为不是流水线式的制作,所以哪怕只有最后一个步骤行不通,都要从零开始重做。不规则的玛瑙让其镶嵌的难度大大增加,每一个嵌位都要按照玛瑙的形状缝合、粘贴、打磨,由于物件儿不大,环节上很容易出错,一个工序出错,就要推倒从来。也正是对作品的精益求精,让赛娜的玛瑙工艺品显得与众不同。

  赛娜说:“以前常年在外,所以能看见许许多多不一样的其他民族的手工艺品,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我们阿拉善作为全国几乎最大的奇石原材料集散地,但工艺品制作却不先进,一般都以批量销售为主,施华洛世奇的人造水晶竟然比有着亿万年历史的玛瑙还要贵,我觉得我要给这些玛瑙赋予新的价值。”

  正因为赛娜的作品独树一帜,现在她每个月都会去北京做玛瑙制品展览,有她自己的、也有学生的。让人惊奇的是,她不仅仅在自己的“手艺”上创新,还融合了许多阿拉善的其它“手艺”,例如蒙古族服饰、沙画、骨雕等等。最让她骄傲的就是听见别人说,原来玛瑙还能做成这个样子。

  目前,赛娜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升级,除了作为收藏的珠宝类手工制品,还添加了旅游纪念品类和民族用品类制品。赛娜说,她正受邀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做一批纪念品类的手工艺品,特别结合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句,并很有创意地融入了仓央嘉措曾用过的锁和钥匙的形状。也正这样,赛娜的作品非常精细且有内容。她说:“将自己的思考融入作品是件有成就感的事情!最起码,我和我自己的作品,是有沟通的。”

  什么是匠人?如果单以时间来说,赛娜还有很久的路要走。但是匠人的路,本就没有终点,只有刚刚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和走了很久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怀揣一颗兢兢业业的匠心。

【责任编辑:北极星】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