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敕勒川:召庙胜景今犹在(一)

来源:大美内蒙古 作者:      2016-06-15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相信绝大多数外地人对内蒙古大草原的认识,就是从这首南北朝民歌《敕勒歌》开始的。

  吟诵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诗中极力赞美的敕勒川草原在什么地方?按照多数专家意见,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土默川,北朝时这里因为有敕勒人驻牧而得名敕勒川,明清时又因为蒙古土默特部驻牧而改称土默川。它西起包头昆都仑河,东至蛮汉山,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丘陵,大致在今天呼和浩特及包头市一带。

  今天,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古老文明——召庙的存在,给当地平添了一抹静寂、脱俗的色彩,并形成了一种富于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召庙文化”。

  蒙古语中的“召”,意即汉语的“庙”。“召庙”指的就是内蒙古大地上藏传佛教所建立的寺院。自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引入藏传佛教(黄教),“以佛为宗、以僧为师”,敕勒川(土默川)从此掀起了兴建召庙的热潮。一时间,敕勒川各地遍布召庙,呼和浩特有“召城”之称,民间也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

  迄今,虽然大部分寺院都已倾圮,但其中最著名的一些召庙却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如大召、五当召、美岱召等均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3座召庙在建筑布局上各有特点,吸引着国内外游人的目光。

大召寺:汉式布局皇家气派

  大召坐落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正北,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领阿勒坦汗为迎接三世达赖喇嘛于1579年修建的,它是蒙古地区建成的第一座藏传佛教黄教召庙。大召的藏语名称是叭圪密得令,明廷赐名“弘慈寺”,清代改称“无量寺”。因寺中供奉一尊高2.5米的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也以“银佛寺”而出名。大召是呼和浩特地区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召庙,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的佛刹之一。

  乘车刚抵庙前,便被满屋顶的金光所震撼,继生疑惑:不是皇家寺庙才能用这明黄琉璃顶么?随后听导游解释才恍然:大召寺为康熙皇帝家庙,自然能用此皇家之物。

  大召整体布局中轴对称、整齐严谨,完全遵循了汉式寺院的布局。佛殿位置突出,强调中轴对称,主要建筑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四周采用围廊或在中轴线两旁建有配殿。最典型的布局就是“伽蓝七堂制”。伽蓝是寺庙的别称,七堂也就是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东配殿、西配殿和正殿。大召寺的精华,则在位于寺庙深处的大殿,大召三绝“银佛”、“盘龙”、“壁画”都集中于此。银佛,即释迦摩尼佛像,高2.35米,全身由3万两纯银铸成,落成时,三世达赖喇嘛亲自赶来主持“开光”仪式;盘龙是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相传是以纸精、粘土、料浆石为原料精制而成;壁画,布满了经堂和佛殿的四壁,内容依据佛教经典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各种景象,全图绘有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770余人,场面宏大。

  步入大殿,银制镀金的释迦摩尼像高高在上,金银光四射,令人不敢直视,两条“盘龙”盘旋沿两条立柱而下,雕工精美绝伦,让人赞叹不已。殿内两旁的壁画因为年久,已褪去了昔年的鲜艳,只留下了精美的轮廓供世人敬仰。而佛前灰色华盖与褪去颜色的皇家宫灯,让人直叹此情可待成追忆。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