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出,内蒙古2018年秋季学期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相关资助工作也于7月底启动。今年内蒙古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金由一次性发放调整为按学年发放,提高了资助金的合理利用率。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金由一次性发放调整为按学年发放,提高了资助金的合理利用率。
前几天,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的孟凯轩终于盼来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孟凯轩是低保家庭子女,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但学费的事儿他却一点儿都没犯愁。8月2日一早,他带上录取通知书和户口本等相关资料,到赛罕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填写了《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资金申请表》。中心工作人员告诉他,审核通过后,第一批资助款项预计将于8月20日前后发放,申请人本学年的1万元资助金将直接打到由他本人开户的账户上。
根据7月刚刚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民政厅扶贫办关于实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政策的意见》,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政策的资助对象为:大学新生,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经教育招生考试部门正式录取到普通高等学校的新生,且录取当年的9月1日为自治区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和孤儿;在读学生,2018年以后年度在校期间的9月1日为自治区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和孤儿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不含2018年之前入学的在读学生)。
与往年不同,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区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政策,调整和改进资金发放机制和发放办法。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资金由之前的本科类新生一次性资助4万元、专科或高职高专类新生一次性资助3万元,调整为从录取当年开始,每学年资助1万元,本科生累计资助不超过4万元,专科或高职高专类学生(含预科生)累计资助不超过3万元。此外,对于符合2017年资助政策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申请资助的学生,仍按原政策执行。
“资助金由一次性发放调整为按学年发放,虽然大大增加了各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量,但却提高了资助金的合理利用率,避免出现一些学生一次性拿到资助金退学或用于家庭其他用途的现象。分次发放后,对于续领资助金的大学生,我们每学年都会要求其提供低保证明、在校证明等,保证资助金有效发放。”自治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贺晓明介绍。
依据“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各方责任清晰,体现民生效应”以及“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我区积极保障普通高校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所需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
除了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政策,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是一项惠及面更广的大学生资助政策。家住呼和浩特市榆林镇东干丈夭村的韩娜今年考上了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每年1.5万元的学费让家里感觉有些吃不消,他们便想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了8000元的贷款,可以缓解不少压力。据了解,获得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在读期间不用支付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入)共同负担,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
在这几天的工作中,赛罕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斯琴发现,一些准大学生和家长还不太了解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例如,有一位家长领着考上大学的女儿来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但经核实,这个家庭中学生的户籍所在地为赛罕区,但其父母的户籍所在地均为山西,这样的话,就不符合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共同借款人户籍均在本市、县(市、区)”的申请条件。不过,斯琴也说,每年的助学工作开展以前,各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集中下乡、下社区,通过发宣传页、贴海报等形式,多角度宣传各项助学政策。各高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也会一并寄送《高校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争取做到资助政策让更多人了解。
考虑到我区地广人稀,为了方便广大农牧区贫困学生办理助学贷款,让学生少跑路,一些旗县在助学贷款办理期间还“送贷下乡”。今年,阿拉善右旗设立了巴丹吉林镇、阿拉腾敖包镇、曼德拉苏木和雅布赖镇4个办理点,深入开展“学生资助,送贷下乡”行动,为偏远苏木镇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就近办理助学贷款便民服务,并且为家长及学生进行教育政策精准扶贫的宣讲。
另据了解,针对城乡低保家庭以外的其他低保边缘等困难家庭大学新生,呼和浩特市还从2014年起推出了专门的资助政策。凡当年参加高考的具有呼和浩特市户籍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被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符合以下条件的家庭:学生本人是烈士;单亲家庭;家庭遭遇突发事件导致重伤或死亡的;学生或父母是残疾(一、二级)的家庭;父母或本人患12种重大疾病的家庭,可以申请呼和浩特市低保边缘家庭新生入学资助,资助标准为在校期间每年6000元。
李燕是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她是呼和浩特市低保边缘等困难家庭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受益者。她说:“现在从国家到地方的资助政策这么好,像我一样的困难家庭学生不愁上不起学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志贤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0809/2907403.shtml
【责任编辑: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