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古代七夕杂谈

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博学      2017-08-28

 

  传说每年七月七,会有飞雀在银河架起桥梁,让牛郎织女得以相见。这是关于七夕最美的传说,然而这个古老节日的真正起源似乎已经不可考证。根据已有文献记载,七夕节可能起源于汉代。《西京杂记》中所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而七夕节有许多别称,如七月七、双七、兰夜(古代称七月为兰月,故七夕为兰夕)以其农历日期命名;小儿节、女儿节以参与节日的主体命名;乞巧节、香日、穿针节以节俗活动内容命名。 

  那么七夕又为何选在农历七月初七呢?“七”在《周易》中的有反复、归来之意。《既济卦》中说:“妇丧,其茀,勿逐,七日来复。”大意为:失去妻子,不要追寻,七日来相会。牛郎织女的传说大概源于此卦。 

  柳永在《二郎神》中写道:“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这一天妇女精心梳洗打扮,于高楼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巧意。后来还演化出蜘蛛应巧、投针应巧的祈福方式。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投针验巧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而《宛署杂记》也有投针应巧的相关记述:“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中,女子的婚姻决定了其一生幸福与否。于是穿越回古代,我们可以在民间小院中看到妇女拜月拜织女星,为神灵供奉秋收的瓜果以乞好姻缘或求得男婴。不论是乞求巧技还是婚姻子嗣,侧面反映出古代女子以取悦男性和稳固家庭地位获得幸福。这与我们当今社会独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大有不同。而有情窦初开的少女藏于瓜果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缠绵情话,她们更渴望遇见爱情,更显出其单纯可爱。

 

  不仅妇女,小孩子在这一天也是自得其乐。旧时民间七夕节人们还会制作精美的小玩偶供孩童玩乐。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的小泥偶,甚是可爱,民间称其为磨喝乐。每年七月七日开封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足见街市繁荣热闹异常。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代学而优则仕,读书人都认为魁星主宰仕途命运。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文人还借此节晒衣晒书。但晒衣的风俗在魏晋却成为豪门富室夸耀财富的机会。身为竹林七贤的阮咸对这种做法甚是反感。阮咸看见邻居架上晾晒的全是陵罗绸缎,只不慌不忙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这些节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或是被丰富或是被渐渐废止,均记录下时代变迁的印记。如今的七夕逐渐变成中国式的情人节,人们以买买买为主题的活动内容也为这一古老的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彩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