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供图
11月6日11时许,保定蠡县中孟尝村6岁的小聪聪跟着父亲在地里收白菜时,不慎掉落枯井中。救援已经持续了5天、108个小时。10日23时09分,小聪聪被救援人员救出井底。他被抬上救护车后,经初步诊断,已无生命体征。现场所有人站在道路两侧默哀,100多台大型机械一齐鸣笛,送孩子最后一程。
孩子走了,非常遗憾
10日23时许,蠡县县委发布《关于营救蠡县鲍墟乡中孟尝村落井儿童工作有关情况的通报》。据此次营救工作的副总指挥吴素杰介绍,目前,通过努力,该落井儿童已经找到。但不幸的是,经过医疗专家确诊,孩子已无生命体征,非常遗憾。
500余人八方赶来
整个营救过程中,100多台机器挖掘出直径120米、深30余米的漏斗形作业场,共挖掘土方近30万立方米。其间,出现4次土方裂痕塌方险情和多项技术难题。
此次救援,来自山西、石家庄和博野、清苑、肃宁、高阳、饶阳、曲阳、任丘、唐县及蠡县当地的社会救援力量,自发、无偿地赶到现场参与救援。其中,来自保定市、清苑、蠡县、任丘、肃宁、沧州的蓝天救援队、直隶救援队、保定及时雨救援队、曲港高速施工队、120急救、保定春雨爱心公益团、博野新夕阳爱心协会、博野携手爱心社、高阳爱心协会、安国市青年志愿者、蠡县爱心群、蠡县青年协会、蠡县妇联巾帼等20多支专业救援队伍和民间志愿团体以及周边村庄自发组织的救援人员共计500余人参与了救援。
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救援的挖掘机、铲车、运土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车辆达165辆,挖掘土方近30万立方米,共接收社会捐款17万余元,接收鸡蛋2200斤、方便面2100箱,接收水、奶、面包、饮料及其他食品9920件。企业捐赠柴油28吨、护壁管8个、棉大衣600件、棉鞋300双。此外,还有太多没有留下姓名的热心人进行捐赠而没有统计。《燕赵都市报》供新报特稿
儿啊,咱们先走!
小聪聪被抬上担架的那一刻,守护在周围的160多辆车同时鸣笛,响彻夜空。这一刻,苍天垂泪!
22时50分,现场救援人员突然摸到了孩子的手,担架随后进场。接着,消防人员送下去一个安全担架,又送去一件大衣,用于包裹孩子的身体。
23时09分,在所有人坚守了108个小时的井口,救援队员缓缓地拉动绳索,绳索上系着安全担架,担架上包裹着一个小小的身体,救援人员还准备了棉被用于保暖。随着担架的上升,所有人的目光都凝固了。
23时12分,担架升上地面。在周围机器响彻夜空的齐鸣声中,救援人员快步将担架送到在现场等待多时的救护车上。救护车早已发动,车外,聪聪的父亲赵向阳已望眼欲穿。
“儿啊,咱们先走!”看到孩子的那一刻,这位父亲像平时看到儿子一样,语气里满是慈爱。
救护车载着小聪聪,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迅速驶离了救援现场。目送着救护车的尾灯消失在远处,已经劳累不堪的消防队员们紧紧抱在一起,用吼声让压抑了100多个小时的紧张得以释放。
救援的车辆一一驶过,聪聪的爷爷跪在冰冷的土地上,不停地磕头。做了一辈子农民的老人,用自己所知的最隆重的方式,向营救孙子的人们表达谢意。
枯井“吞人”教训沉痛
在全县范围加大排查
记者:孩子在什么位置被找到的?之前为何一直没有探测到?
蓝天救援队队长庞治:孩子在井中泥层下面被发现。井为多年不用的枯井,有较多杂物,勘测到井下泥面时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将最后一面井壁撤出之后,挖掘井下的泥时找到了孩子。
记者:孩子找到时是什么状态?
庞治:头朝上,脚朝下。
记者:枯井为何许久未回填?目前针对枯井的一些治理及处置情况是怎样的?
副总指挥吴素杰: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由一个生产小组及家人集资打的一口井,在2011年左右废弃。
此次枯井“吞人”的教训非常沉痛,县委县政府正在深刻反思,并以此次事件作为今后枯井乃至类似事件的源头,现已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排查类似情况,今后也将加大力度排查。
评论:这一拜
每日新报评论员 郭诗亮
孩子走了。在冬夜的寒风中,孩子的爷爷双膝跪地,颤抖着,哽咽着,用自己所知的最隆重的方式向所有人道谢。看到这一幕,在现场,电脑前,我不知有多少人红了眼圈,湿了眼眶。
这一拜,拜的是数日来始终奋战在第一线的救援团队。165台大型工程车辆,近30万方的土工作业,108小时不间断的与时间赛跑……这108个小时,让我们知道,当危难降临,什么叫“不抛弃,不放弃”。
这一拜,拜的是数日来无私奉献参与救援的志愿者们。他们来自全国几十个地方,有人放下了手上的工作,有人关了自己的生意,有人连续奋战晕倒在现场,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个,救救孩子。这108个小时我们知道,当危难降临,我不会一个人独自前行。
这一拜,拜的是数日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爱心。生命的价值从来不能用金钱衡量,没有什么比对生命的尊重更重要。“生命至上”不只是信念,更是行动,这108个小时让我们知道,当危难降临,最温暖人心的莫过于人性的光辉。
原标题:救援车辆长笛当哭 孩子爷爷长跪致谢
【责任编辑: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