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高旷 水月清华——康有为、梁启超的碑派书风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10/19

  杜甫日暮诗 112×54厘米 梁启超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行书五言联 177×46.5厘米×2 康有为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两位非凡的人物。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主要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戊戌变法...

深入国学,“认识自己”(序与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10/18

  我们需要出版一套既有较高学术水准又能让普通读者看得懂的传统思想文化丛书,用通俗的笔法,优美的文字,系统、通俗、酣畅地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博大精深   中国正在奔向现代化,奔向文明和富裕。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灿烂、源远流长的优秀传...

古诗词里话秋雨|相逢不语,暮云收尽溢清寒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8/10/18

  【文艺星青年按】长假结束,北京用凉凉秋风、潇潇秋雨,迎接重新投入忙碌人们。“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来临,洗净了夏日的酷暑,迎候着冬天的脚步。今天,文艺星青年邀你赏读古诗词,品秋意之浓,看秋雨之美。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清)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

那些年,被重阳诗词“虐”过的我们

来源:光明网   2018/10/17

  要说学生时代最怕看到哪几个字?语文书后的“背诵全文”可以排在前几名了。这几个字经常出现在唐诗宋词,或是动辄几百字“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后,曾让不少学子背得头痛欲裂。   在这些被要求背诵的名篇佳作中,写于重阳节的作品不在少数。佳节又重阳,让我们去看看,那些年“折磨”我们的诗词文章是如何诞生的吧。...

法学研究应从史学中汲取营养

来源:光明日报   2018/10/16

  编者按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并多次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法学与史学、法治建设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传承有着...

惟有痴心总不改——读《书蠹精语》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8/10/15

  《书蠹精语》,顾犇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定价30.00元   2013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顾犇兄的《书山蠹语》;2016年,海豚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书人乐缘》;新近出版的《书蠹精语》,则延续了他以往的写作风格,讲书或书人(bookman)故事,书与音乐。   在我...

宋词佐酒话重阳

来源:光明日报   2018/10/13

  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祈求长寿的节日。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赏花饮酒,吟词作赋——佳节又重阳,感谢宋人,在小...

书法与文学的联姻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10/12

   范成大《横塘》 钦瑞兴   原标题:书法与文学的联姻   “钦瑞兴的书法中饱蘸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意象,这些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恰恰是当前许多追求形式的书法家所不具备的。”在近日,由《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社、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书法报社、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单位...

时空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8/10/11

  作者:张晶(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马戴、刘沧、姚合、李群玉、曹邺、罗隐、温庭筠等,都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怀古名篇。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如洛阳、金陵、邺城等,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

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文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10/10

  日前举行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同时举办了贾平凹海外版权成果分享会,来自墨西哥、意大利、英国等国的出版人和翻译家,现场分享了各自翻译和在海外出版贾平凹作品的感受。据悉,贾平凹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越南语等30多个语种。其中,《浮躁》英文版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废都》法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