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故事:遇见河套人 一处秘境的惊艳传奇

来源:内蒙古日报微信公众号   2023/07/25

这是一次跨越亘古的相遇。 在中国西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上,萨拉乌苏河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深藏于毛乌素沙地南端。黄沙碧水,深谷清流,交织交融。 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一枚旧石器时代智人左上侧门齿,从此,一个轰动世界的古人类遗存被发现。 百年间,蕴藏着丰富...

中国人为何是“龙的传人” 揭秘“龙”的前世今生

来源:光明日报   2023/07/25

红山文化C形龙 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西周虢仲墓出土的龙形玉佩 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唐鎏金铁芯龙 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明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春秋早期秦国的秦公镈,其四面的扉棱与钟钮都是由相互缠绕的龙构成。本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

东西问|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返本开新与开放包容中实现文明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06/20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电题: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返本开新与开放包容中实现文明发展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今天的中国高度重视文化精神滋养和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从五千年传统文明汲取养分?如何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

李世伟:“考古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来源:光明日报   2023/06/20

【一线讲述】 “考古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讲述人: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发掘现场负责人 李世伟 2020年8月22日,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正式启动。我一直负责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近3年来,我们对仰韶村遗址生活居住区和壕沟区域进行了发掘,并取得了一系列...

多样生物 我们共同守护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3/05/23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大花杓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世界易危物种。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金眶鸻。 白敖敏 摄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沙狐。闲摄夫 摄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猛鸮。王敬先 摄 5月22日...

风光无限达拉特

来源:北疆风韵   2023/05/23

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黄河“几”字弯岸边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肩负重担。尽管煤炭资源丰富,但近些年达拉特旗主动摆脱资源依赖“老路子”,紧抓国家“双碳”机遇,大力培育风光新能源,同时化害为利大力发展沙漠绿洲风光旅游,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善谋善为、善作善成,...

亮丽北疆 壮美画卷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3/04/13

  作品:《大森林》 │ 作者:张永刚   作品:《河水映蓝天》 │ 作者:李颖   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 作者:额博   作品:《银岭碧足》 作者:张雷   作品:《孔雀开屏》 │ 作者:袁广明   作品:《胡杨人家》 │ 作者:纳仁   作品:《...

117幅“大片”让内蒙古“出圈”又出彩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3/04/13

光影传情,意韵达意。最美四月天,“内蒙古印象”摄影展亮相中国美术馆,117幅“大片”让观众饱览北疆风华,尽享视觉盛宴,“内蒙古印象”就像一扇窗,全国各地的游客透过这扇窗,认识内蒙古,感受内蒙古,爱上内蒙古。 千万次传播吸睛又“吸粉” “内蒙古印象”摄影展开幕当日,有35家媒体,近百名记者到中国美...

守护人类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来源:新华网   2023/03/20

3月17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水书文献。 水书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中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地理、民俗、伦理、哲学、美学等文化信息,被称为水族的“百科全书”。2006年,水书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3月17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的工作...

讲好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3/20

前不久,一部每集只有15分钟的文化专题片,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 专题片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单霁翔,在约40摄氏度高温下,与清华大学张谨教授一起,穿行在北京市东城区,边走边说,聊起了东城区的诸多文化遗产。 一位北京观众说,虽然从小东城生、东城长,但是对很多文物古迹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