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内蒙古:非遗项目 薪火相传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17-02-14

  草原先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艺、经验、习俗、节庆等活态文化,经过世代传承,发展成为当代人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选取了几个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以增强广大读者对这些文化瑰宝的了解。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它是蒙古族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最具特色。

  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蒙古族呼麦

  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

  呼麦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回音,是蒙古族杰出的创造,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它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对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到元、明朝时,射箭、赛马、摔跤(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比赛结合在一起,成为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逐步形成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1年或3年举行一次,此俗沿袭至今。现代那达慕除举行传统的“男儿三技”、蒙古象棋等赛事外,还增加了文艺演出和建设成就展示、商贸物资交流等内容。

  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全面地展示了草原人民的综合素质。那达慕也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成为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厚重的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在蒙元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的不断变迁,蒙古族各部落有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进而蒙古族服饰的类型不断增多,部落之间的服饰文化也产生变化,形成蒙古族不同部落服饰的独有特点。

  蒙古族各部服饰有男女老幼、已婚未婚、四季服饰、礼仪服饰、日常服饰等区别。蒙古族服饰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便于骑乘,因而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妇女头饰多用珠宝和金银玉器制成,琳琅璀璨、富丽堂皇。从服装款式上看,蒙古族服饰褒衣博带,雍容华贵、典雅端庄,既能体现蒙古族女性的曲线美,又能体现牧人的勇武骠悍、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蒙医药

  蒙医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蒙医主要的传统特色疗法有:放血疗法、拔罐穿刺法、酸马奶疗法、药浴、正骨术、震脑术以及敷罨法、涂擦疗法、油脂疗法、泻下法、鼻药疗法、温和导泻法、猛烈导泻法、脉泻疗法等。器具有:药碾子、药镫子、药罐子、炮制野猪粪便锅、蒙药袋、五疗银针等。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鲜明。蒙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天然的药物制剂,神奇的临床疗效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有着不可替代的医学价值。

【责任编辑:天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