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内蒙古:“四季四景”

来源:人民网 作者:白建平 富丽娟      2016-11-16

       原标题:内蒙古:“四季四景” 全域旅游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额济纳旗的金秋胡杨。(任英 摄)

  国庆小长假,内蒙古一片秋色,这也是金色大漠胡杨林最炫丽的绽放时刻。2016中国·额济纳大漠胡杨节引爆国庆欢乐游——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这座人口不足3万的旗几天内接待游客超过 20万人。金色胡杨和湛蓝天空交相辉映,构成美不胜收的绝色画卷,被游客们盛赞为“中国最美的秋色”之一。

 

  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美景如画。(徐云峰 摄)

  内蒙古什么季节最美?过去人们常说在盛夏七八月份到内蒙古看草原。而实际上,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区位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四季四景”,五彩斑斓的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一年365天都让人流连忘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就有这样的美丽风光。”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曾动情地赞誉内蒙古的美。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对内蒙古的旅游业前景充满信心,曾多次指出,内蒙古处处是风景,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立足于打造"四季四景"全域旅游,使之尽早产业化,实现一业带百业,按照中央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快内蒙古转型发展。

  “四季旅游+全域旅游”形成旅游发展新局面

  每当冬季来临,内蒙古草原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国际蒸汽机车旅游摄影节总会吸引到云集的游客。诞生于十八世纪的蒸汽机车“吞云吐雾”般驰骋在内蒙古集通铁路经棚至热水段,让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以及国内多地的万余名蒸汽机车摄影爱好者,用“速度与激情”追赶着这个庞然大物留给世界的最后背影。

 

  蒸汽机车驶过司明义大桥。(张伟 摄)

  “快,开车去往下一个摄影点——司明义大桥。”来自北京的王忠大声招呼着同伴。在他的组织下, 50多名自驾车游客随后跟上,和他一起体验追逐蒸汽机车摄影的快乐。“很值得,虽然时间很短,但能把这个200多年前的庞然大物拍到手,我已经很满意了。”虽然当天最低气温已达到零下20度,但忙于追赶蒸汽机车的王忠脑门上却淌着汗。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国际蒸汽机车旅游摄影节从2007年12月开始,至今已举办了九届,该项目已被克什克腾旗确定为冬季旅游的主题品牌。” 克什克腾旗旅游部门负责人表示。

  内蒙古位于祖国正北方,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横跨29个经度,造就了以森林、草原、沙漠、冰雪为核心的全生态自然景观,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大部分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民俗文化。

 

  霞染初春阿尔山杜鹃湖。(霍岩 摄)

  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就开始降下纷纷扬扬的雪花,直到次年5月份,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迎来草原上的初春。7个月的冰封大地,冰雪那达慕、达里湖冬捕、阿尔山温泉……“越冷越热情”的内蒙古人将冬季旅游做到极致。

  据相关统计,2015年内蒙古冬季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30%。据悉,2015年内蒙古投入资金1400万元,推出冰雪天路等7条冬季旅游线路,并组织开展了为期40天涉及十省市的万里巡游活动,支持开展系列冰雪旅游节庆活动,提高内蒙古冰雪旅游影响力。

 

  “中国冷极村”,极端最低气温-58℃,有“中国冷极”“中国圣诞老人出发地”“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美誉。(陈立庚 摄)

  有人总结了内蒙古旅游的几大亮点产品:秀美的草原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浩瀚的沙漠戈壁、童话般的森林冰雪、特殊地貌景观、别样的边城风情——除了传统的草原、沙漠、湖泊,近几年内蒙古旅游新业态发展迅速,节庆旅游活动丰富多彩,四季旅游产品花样繁多。

  今年9月,首对“国宝”大熊猫“七巧”“七喜”双胞胎姐妹抵达内蒙古,安家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

  当日,虽然秋雨绵绵,但人们看望“国宝”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雨中默默等待,只为一睹熊猫宝宝的风采。

  此次“大熊猫入园系列主题活动”,属于鄂尔多斯“四季时尚”那达慕活动之一。活动期间,2016中国越野拉力赛库布其赛段比赛、首届中国CSC马术秀、第六届鄂尔多斯冰雪旅游节、“来鄂尔多斯过大年”主题旅游活动等主题旅游项目也将陆续举行。

 

  鄂尔多斯市“四季时尚”那达慕活动之一——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搏克比赛精彩纷呈。(陈立庚 摄)

  从今年3月份至今,鄂尔多斯市“四季时尚”那达慕共举办了270余项活动。这些活动成为拉动鄂尔多斯市旅游市场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今年1月至8月,鄂尔多斯共接待游客802万人次,同比增长22.5%,实现旅游收入237.8亿元。

  近年来,内蒙古在全季旅游的基础上,对各个区域的开发都充分对接了客源地相关的景观和文化,从而形成了以“全季+全域“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新局面。

  内蒙古给人的印象,正在由“草原旅游”的单一品牌,丰富成为四季皆宜、全区可游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015年,全区接待旅游者8542.61万人次,同比增长12.67%,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257.1亿元,同比增长25.03%。旅游收入对GDP的综合贡献率为11.8%,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巩固和加强。

  “文化+旅游”彰显北疆草原特色

  盛夏时节,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座无虚席。由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编排的优秀剧目话剧 《热土》在这里倾情上演,拉开了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帷幕。

 

  优秀剧目话剧 《热土》 在乌兰恰特大剧院演出。(张雪冬 摄)

  多年来,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始终坚持弘扬草原文化、展示文艺精品的办节宗旨,已经成为打造草原文艺品牌、弘扬草原文化、展示内蒙古魅力的响亮品牌,打造了一条文化繁荣的亮丽风景线。

  自治区旅游局局长魏国楠表示,旅游吸引力是地方软实力的最直接的体现,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推进内蒙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至二十四日,成吉思汗陵举行的春季查干苏鲁克大祭,吸引着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参加。

 

  春季查干苏鲁克大祭。(富丽娟 摄)

  大典仪式上,身披节日盛装的达尔扈特人,用洪亮的嗓音咏颂《伊金桑》《苏乐德桑》。祭典中,人们带着哈达、手把肉、奶制品等来到成吉思汗陵前,缅怀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的业绩,祈求新的一年草原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

  来自四川成都的余文杰是蒙古族,此次跟随父母参加大典仪式让他激动不已:“传统的公祭仪式,让我深深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悠久与厚重。我的祖籍在通辽科尔沁大草原,以后我要常回来看看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走遍内蒙古的山山水水。”

  成吉思汗陵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是蒙元文化的“魂魄”。近年来,随着成陵旅游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厚重的文化积淀,不仅昭示“风景这边独好”,是海内外广大游人神往的热土,更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生金孵银”的有效载体。

  “内蒙古的文化、歌舞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责成自治区发改委、旅游局等部门组织编制好全区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政策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适时提交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决策,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7月份,“亮丽内蒙古·美丽乡村行”2016全国网络媒体内蒙古行活动来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这里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

  来自山西新闻网的记者王晓艳,被元上都遗址所在地金莲川草原上盛开的金莲花深深吸引:“金莲花,远看一片金黄,近看高贵鲜艳,历代诗人把金莲花比作天宫瑶池边的芙蓉之美。这里的每一朵花都仿佛生长了千百年,它们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辉煌与衰败。”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以元上都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宫廷奶食、标准蒙古语、阿斯尔音乐、贵由赤长跑、蒙古包……正蓝旗以元上都遗址入选世界遗产为契机,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文明和谐的京北新兴文化旅游胜地。

 

  今年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的大型舞剧《昭君》在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开演。(贺茂杰 摄)

  草原是内蒙古的名片,而草原文化则是这张名片的“根”和“魂”。 在草原文化的引领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赤峰红山文化节、中国·额济纳国际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锡林郭勒盟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满洲里中俄蒙国际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亮点频现,发展至今均已成为地域性主要节庆活动,打造出了国际性品牌。

  通过这一系列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时期的内蒙古旅游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可喜局面。

  “旅游+扶贫”发挥强劲造血功能

  在乌兰察布市土城子村,年近七旬的王桂花老人在自己的百年老窑洞里向记者讲述精准扶贫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住了40年的土房换成砖瓦房,我们这老窑洞经过装修变成了农家乐,很多外地的游客来了都想住一住呢。”

  从2015年开始,当地政府累计投入资金950万元对土城子村实施精准扶贫,并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势,规划了武要古镇旅游景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目前,景区正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已经有10多户村民建成农家乐旅游接待点。未来几年,旅游业将成为土城子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内蒙古全区各地利用资源特色,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休闲农牧业旅游和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推动特色农畜产品商品化,有效地促进了农牧民的就业和增收。

  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牧民巴图孟克也尝到了旅游经济的“甜头”。

 

  人民网记者在巴图孟克开办的草原牧家乐蒙古包内采访。(白建平 摄)

  克什克腾旗素有“北京御花园”“塞北金三角”之称,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各地游客赶来体验草原生活。巴图孟克用自家的蒙古包办起了“牧家乐”,除了提供餐饮、住宿以外,主要展现难得一见的民族特色马文化:“每个月纯收入两万多元,加上养殖牛羊的收入,我们牧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旅游富了百姓,也活了经济。截至7月底,赤峰市已经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旅游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9%和22.7%。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把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

  截至2015年底,内蒙古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县19个,其中国区贫旗县10个;创建示范点82个,其中国区贫旗县32个。2015年全区脱贫约18万人,其中旅游脱贫3.2万人,占17.8%。目前,内蒙古有447个村(嘎查)开展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其中10万人是贫困人口。旅游扶贫以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发挥着日益显著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