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草原文艺 > 正文

精美的骨雕会说话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乌力吉宝音      2016-05-31

 

 

展览上的骨雕作品深受大家喜爱。

 

每一件骨雕作品都是满都呼的心头肉。

 

面对热爱骨雕艺术的孩子们,他总是耐心地手把手教授技艺。

 

与前来求教的弟子交流经验。

 

骨雕作品的原材料。

 

精美的骨雕作品。

 

将骨雕的原材料进行切割。

 

就在这小小的操作台上,他潜心研究多年。

 

认真描摹,小心刻画。

 

伴随满都呼多年的特制工具。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满都呼与骨雕结下了不解之缘。骨雕处女作《马头琴》问世后,他对这门艺术的热爱更是一发不可收,草原上骆驼、牛、羊的骨头都成了他创作的原材料,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则不断给他创作灵感,十几年间他用一千多件骨雕惟妙惟肖地展示了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精美绝伦。

  年近花甲的满都呼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文联成员,从小对雕刻艺术有着浓厚兴趣,跟着老手工艺匠人道伊德尼玛和黑山本学习马鞍雕刻制作手工艺,这给他未来的骨雕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他发现小学课本上的羊骨名称与当地牧民的习惯叫法有所差别时,便萌生了一个念头:把羊骨头做成艺术品,这样不仅能教孩子羊的各个部位骨头的名称,还可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说干就干,不久,处女作《马头琴》问世。

  “在骨雕艺术创作中,巧妙地运用各种刀法才能恰到好处地实现我们的创作意图。”各种不起眼的骨头,只要经满都呼的加工,很快就能变成艺术品。满都呼说,他的骨雕作品均以五畜各部位骨头为原料,在不破坏骨头原形的基础上,雕刻成形态各异的艺术品。渐渐地,欣赏过满都呼骨雕作品的牧民开始把自家剩余骨头都送到他的工作室。有时,工作室里没人,牧民就把骨头放在门口。“他们相信我能变废为宝。”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骨雕艺术,满都呼自筹资金,于2011年11月成立了苏尼特右旗骨雕专业合作社,为民间骨雕工艺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当年,合作社首届骨雕艺术培训班开课, 50多名骨雕爱好者聚在一起,由满都呼手把手地传授骨雕雕刻手法。其中一部分人成为合作社的专业骨雕技师,另外一部分人则创办了自己的骨雕艺术馆。

  “每天跟废弃骨头打交道,身上总散发着怪味儿,有时他血压也上来了。” 满都呼爱人娜仁图雅刚开始很反感,“慢慢地,他的作品成熟了,学生也多了起来,看到他的学生都能独立创作,并靠出售骨雕作品养家糊口的时候,我开始理解他了。”满都呼让很多人知道了骨头的价值,也让更多的人尝到了靠骨雕技艺过上好日子的甜头。行动不便的照日格图拜师满都呼已一年多,目前有40多幅骨雕作品,参加旗里比赛还获过奖。“虽然身有残疾,但是骨雕改变了我原本绝望的生活,现在靠这门技艺可以养家糊口了。”照日格图话里话外充满自豪与感激。

  2009年,乌珠穆沁民间骨雕艺术成为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2年,满都呼的骨雕艺术获得国家专利;2013年,满都呼被授予锡林郭勒盟蒙古族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同年,满都呼在苏尼特右旗蒙古族中学开始免费开设了骨雕兴趣班,先后向100多名学生传授了技艺。

  “满都呼爷爷是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教学很认真。学骨雕很有趣儿,学到基本功就可以开始按自己的思路去创作。”高二学生乌朱莫拿出她心爱的作品:用羊椎骨制作的蝴蝶,脸上充满自豪。

  欣赏蒙古族传统骨雕作品,不仅体会到作品“脱壳而出”的快慰,而且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味,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传承蒙古族骨雕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从事骨雕,实现再就业和创业,是我的职责。”满都呼如是说。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